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由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率领的30万兵力向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保存力量,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分南北两个方向,总共六支部队开始实施突围。
●(一)中原局、中原军区分路突围情况简述(北路军)
北路军突围部队由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以及副司令员王震指挥,参与的还有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干部旅及2纵的第13旅、第15旅45团和第359旅,人数总计超过10000人。
突围经过:截至1946年7月11日,考虑到部队在突围期间始终未能摆脱敌军的追击,为了有效分散敌方的追堵力量和部署,北路军采取了左右两路行动,进行分散突围。
左翼部队在李先念和郑位三的领导下,由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2纵第13旅、第15旅45团及中原军区警卫团组成,经过超过十场激烈战斗,于8月2日抵达陕南,并与当地一支游击队汇合。
在突围的过程中,为了防止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领导机关遭受全军覆没,从而带来更大的损失,党委会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以及组织部部长陈少敏等几位高级干部,将伪装成普通百姓自行撤离部队。
中原军区的司令员李先念带领部队进入陕南,尽管仍然被敌军围追堵截,他还是与陕南游击队会合,立即在当地建立豫鄂陕根据地,并持续与敌方展开战斗。
负责后卫阻击的第13旅39团在突围战斗中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随后团长赵炳伦带领1营的一部分回归,而旅政委杨焕民率领3营的一部分也于9月12日成功突破包围进入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但39团2营从此下落不明。
右翼部队——王震指挥359旅和干部旅进行突围,但经过多次战斗到7月27日仍未能打破包围圈。为尽量保存干部以便未来重组部队,王震下令干部旅分散,一部分跟随359旅行动,另一部分换上便装自行撤离,还有一部分则换上便装进入村庄,寻求百姓的庇护,就地隐蔽并伺机转移。
王震领导余部在边战边逃的情况下,直到8月29日才成功突围,旅部机关、718团和719团抵达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副旅长徐国贤带领717团也在9月1日杀出重围脱离了追击者,并于9月8日进入陕甘宁边区与王震会合。
战斗损失:在这一阶段北路军的突围作战中,左翼部队伤亡总人数超过1570人,失散人员达1900多人。右翼部队由于分散撤退,伤亡不到100人,但失踪的人数也高达1600多。
北路军在突围初期有超过10000人,而到突围结束时仅剩下6000多人。
●(二)王树声、刘昌毅所率部队分路突围情况简述(南路军)
南路军突围部队由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和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刘昌毅指挥,参与的有第一纵队第二旅、第三旅,以及第二纵队第十五旅(缺少第45团),总人数超过9000人。
突围的经过:到1946年7月24日,突围部队抵达鄂西北地区。由于部队始终未能摆脱敌军的追击,经请示中央并获得批准,王树声决定在此地进行分散,以武当山为中心开辟鄂西北根据地,并坚持游击战。
南路军不同部队的分散突围情况:
1、3旅的旅长闵学胜带领约2500人,包括1纵2旅第6团(缺少一个营)、3旅第8团、1纵警卫团及1纵机关人员,在强渡襄河期间负责全军转移的后卫阻击任务。完成任务后,他们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同时6团的2营也失联。于是,闵学胜率领剩余部队向北单独撤退,于8月初成功突围进入伏牛山区,并与河南军区的突围部队会合。
2、在强渡襄河过程中,2纵15旅第43团副团长吴茂金指挥被击散的旅部人员以及剩余的43团成员,共约1000人,经过多次激战后,最终仅剩约300人撤入桐柏山区,并与当地游击队汇合。
3、2纵15旅(缺45团)在旅长王海山与政委陈先瑞的指挥下,原本负责保护南路军主力穿越平汉路,但由于敌军的严密阻截未能如愿。无奈之下,2纵15旅只能单独向北移动,并于9月24日抵达陕南,与提前到达的北路军李先念部队汇合,共同开拓豫鄂陕根据地。
4、1纵2旅第6团副团长孙宗林和营长罗金科领导的2营在保护主力渡过襄河时被击溃,随后重新组织部队撤退至大洪山地区继续进行游击战,之后与江汉军区的突围部队汇合,更名为江汉支队第二大队,剩余人数不足200人。
战斗损失:南路军在此阶段的突围作战中,伤亡人数超过1000人,还有约1000人失散。
●(三)江汉军区突围部队情况简述
江汉军区的突围部队由司令员罗厚福和政治委员文敏生指挥,主力部队大约有6000人。
突围过程:该部于8月27日在鄂西北地区与南路军王树声余部会合后立即分散,一部分驻扎在京山、应城等地进行游击战,部队更名为江汉支队。另一些则深入武当山继续开展游击活动,等待时机进行转移。
战斗损失情况:在这一阶段的突围作战中,江汉军区的损失非常低,总伤亡人数不足百人。
●(四)河南军区突围部队情况简述
河南军区突围队伍:由司令员及政治委员黄霖指挥的主力部队超过2000人。
突围过程:该部因目标较小,选择了白天隐蔽、夜晚行动的方式,于7月30日抵达陕南,并在8月初与提前到达的北路军李先念部队汇合,以共同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战斗损失:在这一阶段的突围行动中,河南军区共计伤亡超过200人,并且有130多人失散。
●(五)担负全军掩护任务的部队:1纵1旅(皮定均旅)突围情况简介
1纵1旅突围队伍:在旅长皮定均和政治委员徐子荣的带领下,该旅拥有7000多人。
突围的过程:作为掩护全军撤退的孤独部队,这支部队像是战略上牺牲的小卒,本应孤身面对30万敌军的包围,根本没有生存的机会。然而,皮定均却将这局注定失败的棋局变得活跃起来。
在原地坚守了三天,保护全军安全撤退后,向东进行佯动以掩护主力向西撤离。随后趁敌人毫无防备之际,迅速发起反击,一昼夜的急行军使整个旅隐匿于大别山中。
在24天内,皮定均指挥部队行军1500公里,参加了23场大小战斗,并于7月20日带领超过5000名全旅人员成功抵达苏皖解放区。
战斗损失:在这一阶段的突围作战中,1纵1旅共计伤亡超过300人,失散人数超过1700人。
●(六)担负全军掩护任务的部队:鄂东独立第2旅突围情况简介
鄂东独立第2旅的突围部队由旅长吴诚忠和政治委员张体学指挥,人数超过6000。
突围过程:该旅同样担任全军撤退的掩护和阻击任务,完成后从敌军两支部队交汇处的缝隙中突围,于7月18日迅速到达安徽岳西太湖地区,然后转向大别山开展游击战。
然而,在敌军的严密围剿之下,到10月中旬,弹药和粮食都已耗尽的鄂东独立第2旅只剩下几百人。旅长吴诚忠和政治委员张体学接到命令,化妆后返回解放区,其余部队则在当地分散,并全部化为便衣,以寻找机会悄然转移。
战斗损失情况:鄂东独立第2旅解散。
●各部队突围后的情况简述
图片
北路军李先念的部队:北路军各个单位于8月3日在丹凤县留仙坪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在抵达陕南后决定开拓豫鄂陕根据地,并成立了豫鄂陕军区,初步组建了三个军分区。
第1军分区包括安康、柞水、蓝田和临潼以西的地区;第2军分区则是指西荆公路北侧与陇海路南侧之间的区域;汉水北部和丹江南部划为第3军分区。
8月6日,南路军第一纵队第三旅的旅长闵学胜率领部队抵达豫陕边界,此部队随后与河南军区的突围力量组成了第四军分区。
9月24日,南路军第2纵队第15旅的旅长王海山所在部队抵达陕南,于是以此部队为基础成立了第5军分区。
豫鄂陕根据地正式成立后,李先念接到中央的指示返回延安,与早期化妆分散突围的郑位三、陈少敏等人重新组建中原局。
南路军王树声部:8月27日,南路军与江汉军区突围部队在湖北房县汇合,联合成立鄂西北军区,从而正式建立了鄂西北的根据地。
王树声担任鄂西北军区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刘昌毅和罗厚福则负责副司令员职务,刘子久与文敏生被任命为副政治委员,而张才千则出任参谋长,该军区下设4个军分区。
1947年1月以后,国民党军队对王树声的部队进行了再次的集中围攻,因此鄂西北军区决定让各军分区重新进行分散游击。
2月初,刘昌毅的部队被敌军包围,他带领数百人成功突破重围,进入大别山,随后转移到皖西。2月12日,在交通员的护送下,王树声化妆后迁移到了苏北解放区;刘子久和文敏生也进行了伪装转移,并顺利地脱离了险境;张才千则指挥着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渡过长江,与敌军展开顽强斗争……
自那时起,南路军的剩余部队几乎已经所剩无几,而鄂西北的根据地也已不复存在。
江汉军区与南路军的王树声部合并组成鄂西北军区,共同建立了鄂西北根据地。到1947年2月,由于敌情严重和局势恶化,决定放弃根据地,一部分人进入大别山,另一部分则在原地分散继续进行游击战。直到1947年12月,其余部队分别与晋冀鲁豫解放军的3纵和12纵会合。
河南军区:之前提到,河南军区与抵达豫陕边境的南路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旅长闵学胜的部队联合组成了豫鄂陕军区第四军事分区。
1纵1旅:在皮定均旅长的指挥下,该旅成功突围并安全抵达苏皖解放区。到了8月下旬,改组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1947年1月则扩编为华东军区独立师。
鄂东独立第2旅在大别山地区展开游击作战,经历了长期的抵抗后,最终弹药和粮食耗尽。在仅剩几百名士兵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将队伍分散以便隐蔽转移,最终导致部队失去组织。
中原突围历史意义
1946年10月1日,主席在《三个月总结》中对中原突围战役做出评价时提到:“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的毅力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除了部分部队已返回老解放区外,其主力仍驻扎在陕南和鄂西地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同时,在鄂东和鄂中的部队也在坚持进行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支持并持续为老解放区的作战提供帮助,同时将在未来长期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般牛网配资,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成都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