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许多出身草根的皇帝往往对功臣心存忌惮。像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帝王,虽然依靠一众能臣猛将打下江山,但在坐稳江山之后,他们常常担心功高震主,结果一手将功臣逐一推向死亡深渊。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名言,正是他们行事风格的真实写照。相比之下,出身贵族或世家大族的皇帝则显得更为从容与大度。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他们在处理功臣时就表现出了更强的包容与克制。赵匡胤即便有所忌惮,但在将领们主动交出兵权后,依然赐予他们荣华富贵,未加迫害。李世民更是以宽广胸怀著称,他不仅毫无顾虑地继续让功臣参与政务,还特地设立了凌烟阁,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悬挂供奉,以示尊荣。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秦琼明明武艺高强、战功显赫,人品亦佳,却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被排在了最后一位。那么,排在首位的又是谁呢?答案就是国舅长孙无忌。长孙氏家族在北魏时期曾权势显赫,但到长孙无忌这一代,家族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他幼年丧父,又非嫡出,与母亲、妹妹一度被兄长逐出家门,生活极为困顿。幸好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他们,给予了长孙无忌一个稳定的环境,使其得以潜心读书,积累了渊博的学识。
展开剩余71%隋炀帝在位期间,高士廉担任治礼郎,与关陇集团的李氏交好,长孙无忌因此结识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莫逆之交。高士廉眼光独到,早早看出李世民绝非常人,遂将外甥女许配给他,这位姑娘便是后来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也由此借机与李世民结成姻亲,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随着隋炀帝穷兵黩武、民怨四起,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李渊也趁势起兵。李世民在征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在政治与谋略方面,则主要依赖好友兼大舅哥长孙无忌的辅佐。每逢关键抉择,李世民都与长孙无忌商量,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最重要的一次便是“玄武门之变”,这场影响大唐命运的政变正是长孙无忌出谋划策并最终拍板决定。
彼时,李世民因战功卓著而威望日隆,甚至被授予“天策上将”这一前所未有的荣誉。然而,这也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极大不满。李建成不断挑拨父子关系,还暗中拉拢武将尉迟敬德、程咬金,甚至不惜行刺。局势对李世民愈发不利,文臣房玄龄、杜如晦也被调离。李世民一度犹豫不决,不愿轻易反叛父皇。但在长孙无忌的坚定劝说与筹划下,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于玄武门设伏,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从而掌控朝局,继而成为皇太子,最终登基称帝。可以说,若无长孙无忌,李世民未必能顺利登上皇位,更遑论后来的贞观盛世。
至于秦琼为何排名最后,其根源在于他的犹豫不决。早年他便投靠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大唐基业稳固后,他被调离李世民身边,成为守卫京城的朝廷武官。此时他已不再是秦王的家臣,而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官员。面对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秦琼出于职责与道义的两难选择,始终未曾明确站队。作为守城将领,他本应效忠皇帝,制止宫廷内乱,但与李世民的同袍情谊又令他难以全然拒绝。结果在玄武门之变时,他并未积极相助,这使得李世民在事后论功行赏时对他有所保留。
综上所述,长孙无忌之所以位居凌烟阁功臣之首,既与他是皇亲国戚有关,更因他在李世民夺嫡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秦琼虽忠勇无双,却在关键时刻缺乏果断与魄力,因此只能位列末尾。这一“首尾之分”,正是李世民心中微妙评价的体现。
发布于:天津市般牛网配资,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成都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